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以“和美”为笔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 时间:2025-09-14 08:29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初秋的静宁乡村,道路旁鲜花绽放,田野间瓜果飘香,硬化路直通农家门口,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闲聊与劳作的人们脸上满是对生活的满足——这是静宁县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方向、凝聚力量。锚定“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目标,静宁县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环境提质等多维发力,建成各级和美乡村59个,让乡村宜居度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攀升。

规划引领绘蓝图

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原则,静宁县以科学布局为和美乡村建设“定方向、立框架”,破解乡村发展“无序化”难题。

结合县域农业农村实际,制定《静宁县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2026年实现发展类村庄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的核心目标。围绕全县145个发展类村庄,规划“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的实施路径,着力打造“三点三线三区三大类型”和美乡村示范样板,既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又能依托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突出特色。

眼下,走进界石铺镇高堡村,平坦宽阔的道路穿村而过,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蔬菜大棚、养牛基地产业一线,村民们忙碌劳作,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

高堡村是今年该县聚力打造的2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之一。今年以来,界石铺镇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以“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为核心主轴,立足高堡村自然资源禀赋与文化底蕴,创新构建“五微一体”党建工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

“今年,高堡村以打造省级和美乡村为契机,在项目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和村域环境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堡村驻村干部张晓军介绍,利用设施蔬菜采摘基地举办“采摘节”农旅活动,吸引游客采摘体验1.2万人次,高标准建设平凉红牛良种繁育示范科技推广基地,形成“种养游”一体全产业链,辐射带动村集体增收45万元以上。完成巷道硬化5000平方米,建成90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示范推广基地,评选“最美庭院”6户,带动婚丧简办6起,开展“银龄互助”“微心服务”等活动38次,建成420平方米的老年互助餐厅,以精细化服务绘就民生暖心画卷。

项目支撑惠民生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又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静宁县实现了“美”与“富”的双向奔赴。

今年,聚焦村民出行、生产便利等需求,静宁县实施原安镇吉林村、红寺镇魏沟村、古城镇杨沟村等8个乡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项目落地后,切实给村民带来了显著变化。

“今年我们村上变化真大,新建了2处农作物晾晒场,还修了排水渠、护坡,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了好多苗木,现在出来感觉村庄很美,心情也好。”吉林村村民余建雄的感慨,道出了基础设施改善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和美乡村建设,“美”是底色,“富”是关键。静宁县通过盘活资源、创新模式,让产业成为带动村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引擎”。

吉林村的1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便是“产业兴村”的典型案例。该基地有效融入全镇“四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链条,年均消化农户种植玉米2000吨,产生的养殖粪污通过镇有机肥厂加工转化,出栏蛋鸡直接进入静宁烧鸡市场,真正做到全链增值“吃干榨尽”。项目运营后,年产无公害鸡蛋2000吨,出栏鸡10万只,鸡粪3000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8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同时,就近吸纳20人以上稳定转移就业。投资建成的固定资产确权到6个村集体,按照不低于3%的比例分红,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24万元以上。

据悉,今年静宁县统筹各级衔接补助等资金6857万元,抓建城川大寨、四河周岔、曹务店子等5个和美乡村示范点,推进深沟小户、新店段岔、双岘团庄等9个乡村建设项目,为建设和美乡村夯实了基础。利用奖补资金1440万元,对2023年已建设的19个省市县和美乡村进行打造,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生产生活便利度。

擦亮底色展新颜

静宁县还坚持把提升乡村环境面貌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最终落脚点,和美乡村建设的“底色工程”,通过集中整治、长效管护、宣传引导,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大扫除、整治大攻坚,采取“四个一”模式,统筹做好“拆、建、植、嵌”四字文章。

通过一揽子拆除村社范围内违章建筑、废弃院落、残垣断壁等“视角顽疾”,一体化配建晾晒场、渠道、护坡、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栽植乔灌树木、四季花卉等绿化景观,一条线嵌入标识牌、制度框、文化廊等文明公约,全方位提升镇、村、社三级乡村整体面貌。

为避免环境整治“一阵风”,静宁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乡村社三级秸秆禁烧工作网络,配备乡级网格化监管人员66名、村级379名,将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今年已督查制止烧荒行为12起。结合农资打假治理行动,对违规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地膜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立足全县已建成的26处废旧农膜回收站,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以物换膜、建立临时性收购网点等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开展“以旧换新”工作,全面清除“白色污染”,有效提升乡村靓丽度。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各乡镇(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喇叭、微信群、入户宣传、公示栏张贴等方式大力发起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倡议,引导村民从“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主动参与庭院美化、村庄清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

“静宁县将持续聚焦村集体产业发展、村庄治理完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全力建设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静宁,让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静宁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静宁的和美乡村建设,正从“试点样板”向“全域画卷”稳步迈进。

 (记者 :李芳艳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和美”为笔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时间:2025-09-14 08:29

初秋的静宁乡村,道路旁鲜花绽放,田野间瓜果飘香,硬化路直通农家门口,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闲聊与劳作的人们脸上满是对生活的满足——这是静宁县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方向、凝聚力量。锚定“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目标,静宁县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环境提质等多维发力,建成各级和美乡村59个,让乡村宜居度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攀升。

规划引领绘蓝图

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原则,静宁县以科学布局为和美乡村建设“定方向、立框架”,破解乡村发展“无序化”难题。

结合县域农业农村实际,制定《静宁县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2026年实现发展类村庄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的核心目标。围绕全县145个发展类村庄,规划“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的实施路径,着力打造“三点三线三区三大类型”和美乡村示范样板,既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又能依托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突出特色。

眼下,走进界石铺镇高堡村,平坦宽阔的道路穿村而过,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蔬菜大棚、养牛基地产业一线,村民们忙碌劳作,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

高堡村是今年该县聚力打造的2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之一。今年以来,界石铺镇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以“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为核心主轴,立足高堡村自然资源禀赋与文化底蕴,创新构建“五微一体”党建工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

“今年,高堡村以打造省级和美乡村为契机,在项目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和村域环境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堡村驻村干部张晓军介绍,利用设施蔬菜采摘基地举办“采摘节”农旅活动,吸引游客采摘体验1.2万人次,高标准建设平凉红牛良种繁育示范科技推广基地,形成“种养游”一体全产业链,辐射带动村集体增收45万元以上。完成巷道硬化5000平方米,建成90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示范推广基地,评选“最美庭院”6户,带动婚丧简办6起,开展“银龄互助”“微心服务”等活动38次,建成420平方米的老年互助餐厅,以精细化服务绘就民生暖心画卷。

项目支撑惠民生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又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静宁县实现了“美”与“富”的双向奔赴。

今年,聚焦村民出行、生产便利等需求,静宁县实施原安镇吉林村、红寺镇魏沟村、古城镇杨沟村等8个乡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项目落地后,切实给村民带来了显著变化。

“今年我们村上变化真大,新建了2处农作物晾晒场,还修了排水渠、护坡,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了好多苗木,现在出来感觉村庄很美,心情也好。”吉林村村民余建雄的感慨,道出了基础设施改善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和美乡村建设,“美”是底色,“富”是关键。静宁县通过盘活资源、创新模式,让产业成为带动村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引擎”。

吉林村的1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基地,便是“产业兴村”的典型案例。该基地有效融入全镇“四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链条,年均消化农户种植玉米2000吨,产生的养殖粪污通过镇有机肥厂加工转化,出栏蛋鸡直接进入静宁烧鸡市场,真正做到全链增值“吃干榨尽”。项目运营后,年产无公害鸡蛋2000吨,出栏鸡10万只,鸡粪3000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8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同时,就近吸纳20人以上稳定转移就业。投资建成的固定资产确权到6个村集体,按照不低于3%的比例分红,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24万元以上。

据悉,今年静宁县统筹各级衔接补助等资金6857万元,抓建城川大寨、四河周岔、曹务店子等5个和美乡村示范点,推进深沟小户、新店段岔、双岘团庄等9个乡村建设项目,为建设和美乡村夯实了基础。利用奖补资金1440万元,对2023年已建设的19个省市县和美乡村进行打造,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生产生活便利度。

擦亮底色展新颜

静宁县还坚持把提升乡村环境面貌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最终落脚点,和美乡村建设的“底色工程”,通过集中整治、长效管护、宣传引导,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大扫除、整治大攻坚,采取“四个一”模式,统筹做好“拆、建、植、嵌”四字文章。

通过一揽子拆除村社范围内违章建筑、废弃院落、残垣断壁等“视角顽疾”,一体化配建晾晒场、渠道、护坡、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栽植乔灌树木、四季花卉等绿化景观,一条线嵌入标识牌、制度框、文化廊等文明公约,全方位提升镇、村、社三级乡村整体面貌。

为避免环境整治“一阵风”,静宁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乡村社三级秸秆禁烧工作网络,配备乡级网格化监管人员66名、村级379名,将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今年已督查制止烧荒行为12起。结合农资打假治理行动,对违规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地膜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立足全县已建成的26处废旧农膜回收站,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以物换膜、建立临时性收购网点等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开展“以旧换新”工作,全面清除“白色污染”,有效提升乡村靓丽度。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各乡镇(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喇叭、微信群、入户宣传、公示栏张贴等方式大力发起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倡议,引导村民从“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主动参与庭院美化、村庄清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

“静宁县将持续聚焦村集体产业发展、村庄治理完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全力建设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静宁,让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静宁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静宁的和美乡村建设,正从“试点样板”向“全域画卷”稳步迈进。

 (记者 :李芳艳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Baidu
xk星空体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