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以绿为笔绘生态新画卷
——我市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纪实

  • 时间:2025-08-31 08:13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凉,平时不凉,夏天凉。”这句朴素的民谚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随着暑期旅游高峰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走进家门口的生态绿地,亲近自然、感受清凉。而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正是这场生态热潮中的一个亮点。

在杜梨峁凉亭下,书画爱好者们执笔泼墨,将眼前青山绿水、油杏垂枝的美景定格于纸面;林间传来悠扬的二胡声,为游客送上一场自然与艺术交融的视听盛宴。采摘油杏、林间休憩、亲子互动……作为平凉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这里不仅展现了“平凉模式”在生态修复中的科学实践,也成为乡村振兴与林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作为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地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平凉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工作,至今累计完成310万亩,占全市国土绿化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2021年“三北”六期工程实施以来,平凉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成功申报并实施4个“三北”工程项目,争取中央和地方投资共计9.18亿元,建设总面积达200.16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95.0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88万亩,封山育林25.73万亩,退化林修复48.8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64万亩。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33.8%,林草覆盖率达到了46.07%,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也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推进“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平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平凉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高位推动、机制创新、资金提效、工程提质”。市委、市政府将“三北”工程纳入林长制考核和重点督查事项,先后出台《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实施方案》《平凉市2025年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生态修复的目标路径。市县两级政府协同发力,形成“市级领导、县级实施、部门协作、乡村管护”的工作格局,确保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效益,平凉建立了“项目法人管理、委托县(区)实施、市级统一报账”的资金运行机制,将工程进度与质量作为资金拨付的前提条件,分阶段申请拨款,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强化过程监管,实施“周调度、旬提醒、月通报”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在工程管理方面,推行“提前介入指导”模式,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和三级联审严把落地上图关,严格落实工程“四制”管理,全面推广抗旱防鼠造林技术,有效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生态修复效果。

在项目验收环节,采用“人工验收+无人机航拍”智能比对的方式,结合第三方专业评估,全面核查工程质量。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验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为后续的抚育管护提供了数据支撑。近年来,全市建成了一批林草生态修复治理样板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提升,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走进平凉的山川田野,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已被连片的林草覆盖,林间鸟语花香,山下村庄绿意盎然。全市林地面积达到701.15万亩,草地101.35万亩,湿地8.73万亩,经济林151万亩,森林面积达555.37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43.99%,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77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平凉赢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省级森林城市”和甘肃首家“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三北’工程建设,持续推广‘平凉模式’,计划实施‘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和关山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任务达60.12万亩,估算投资6.27亿元。”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林草部门已提前谋划,组织技术队伍开展苗木采购、物资储备等准备工作,力争在秋季造林黄金期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我们也将组织工作专班深入一线,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并重。”

在这片曾经缺林少绿的土地上,一场绿色革命正悄然发生。从“三北”工程起步,到“平凉模式”的创新实践,再到如今林草湿荒一体化的全面推进,平凉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未来的平凉,将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平凉力量”。

 (记者 :齐荣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绿为笔绘生态新画卷 ——我市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纪实
时间:2025-08-31 08:13

“平凉,平时不凉,夏天凉。”这句朴素的民谚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随着暑期旅游高峰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走进家门口的生态绿地,亲近自然、感受清凉。而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正是这场生态热潮中的一个亮点。

在杜梨峁凉亭下,书画爱好者们执笔泼墨,将眼前青山绿水、油杏垂枝的美景定格于纸面;林间传来悠扬的二胡声,为游客送上一场自然与艺术交融的视听盛宴。采摘油杏、林间休憩、亲子互动……作为平凉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这里不仅展现了“平凉模式”在生态修复中的科学实践,也成为乡村振兴与林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作为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地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平凉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工作,至今累计完成310万亩,占全市国土绿化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2021年“三北”六期工程实施以来,平凉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成功申报并实施4个“三北”工程项目,争取中央和地方投资共计9.18亿元,建设总面积达200.16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95.0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88万亩,封山育林25.73万亩,退化林修复48.8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64万亩。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33.8%,林草覆盖率达到了46.07%,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也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推进“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平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平凉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高位推动、机制创新、资金提效、工程提质”。市委、市政府将“三北”工程纳入林长制考核和重点督查事项,先后出台《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实施方案》《平凉市2025年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生态修复的目标路径。市县两级政府协同发力,形成“市级领导、县级实施、部门协作、乡村管护”的工作格局,确保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效益,平凉建立了“项目法人管理、委托县(区)实施、市级统一报账”的资金运行机制,将工程进度与质量作为资金拨付的前提条件,分阶段申请拨款,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强化过程监管,实施“周调度、旬提醒、月通报”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在工程管理方面,推行“提前介入指导”模式,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和三级联审严把落地上图关,严格落实工程“四制”管理,全面推广抗旱防鼠造林技术,有效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生态修复效果。

在项目验收环节,采用“人工验收+无人机航拍”智能比对的方式,结合第三方专业评估,全面核查工程质量。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验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为后续的抚育管护提供了数据支撑。近年来,全市建成了一批林草生态修复治理样板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提升,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走进平凉的山川田野,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已被连片的林草覆盖,林间鸟语花香,山下村庄绿意盎然。全市林地面积达到701.15万亩,草地101.35万亩,湿地8.73万亩,经济林151万亩,森林面积达555.37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43.99%,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77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平凉赢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省级森林城市”和甘肃首家“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三北’工程建设,持续推广‘平凉模式’,计划实施‘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和关山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任务达60.12万亩,估算投资6.27亿元。”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林草部门已提前谋划,组织技术队伍开展苗木采购、物资储备等准备工作,力争在秋季造林黄金期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我们也将组织工作专班深入一线,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并重。”

在这片曾经缺林少绿的土地上,一场绿色革命正悄然发生。从“三北”工程起步,到“平凉模式”的创新实践,再到如今林草湿荒一体化的全面推进,平凉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未来的平凉,将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平凉力量”。

 (记者 :齐荣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Baidu
xk星空体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