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小药材“开”出富农“千金方”
——记华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马杰

  • 时间:2025-06-09 15:10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有这样一位“药材守望者”,他把实验室搬到山野地头,让论文在药田沃土中生根,用科技钥匙打开了道地药材的产业密码。他就是华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马杰,一位用十五年光阴在陇原药乡书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践行者。

坚守初心,誓做药乡追梦人

2011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当大多数同龄人奔向城市时,从甘肃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毕业的马杰,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背起帆布包走进华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始从事中药材培育及产业发展工作。

“华亭可是药材宝库,可老乡们守着宝山换不来好收入,我想帮帮他们。”这句朴素的感慨,成了他扎根基层的初心。2019年,年仅33岁的他便拿下高级农艺师职称,成为当地最年轻的中药材栽培技术能手之一。更难得的是,2020年他通过全省第六批“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走进兰州大学研修,结业时省委组织部那份“优秀”的考核评价,恰似给这片药乡递上了一张沉甸甸的“科技名片”。

攻坚破难,田间地头写春秋

科研之路没有坦途。当马杰第一次走进羌活种植户的田垄时,药农桑育林蹲在地里直叹气:“这药育苗就得两年,投入高得咋办!”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后5年,马杰扎进马峡镇蒋庄村试验田,像破译密码般研究羌活种子的休眠规律。凌晨的露水打湿过他的笔记本,盛夏的骄阳晒脱过他的皮肤,终于发现在秋季种子采收后用鲜种育苗,利用冬天的自然低温打破种子休眠,这项突破将羌活育苗周期从两年缩至一年,每亩地直接省下600元成本。“马老师的技术,让羌活成了‘短平快’的致富药!”药农胡建国的话里满是感激。

比攻克技术难题更难的,是守护濒危药材的“生命密码”。国家保护植物桃儿七含抗癌成分鬼臼素,却因野生资源枯竭濒临灭绝。为此,马杰和同事在关山深处的马峡镇苍沟村大马滩一蹲就是6年,从种子催芽到野生抚育,摸索出了全套人工育苗技术。 

当第一批桃儿七幼苗在仿生环境中舒展新叶时,他蹲在苗床前像看见新生儿般欣喜:“这不仅是在种药材,更是在救物种!”如今,那片位于大马滩的野生抚育基地,已成为濒危药材的“避风港”“安全屋”。

“华亭大黄”曾是国家地理商标的金字招牌,却因种植技术滞后面临消亡危机。2012年,马杰在燕麦河村看到成片荒芜的大黄地,农户无奈地说:“山地种不了,川地不会种,只能撂荒。”这句话刺痛了他。此后3年,他在川台地建起十多个试验点,像照料孩子般记录大黄生长的每个数据。最终《大黄川台地丰产栽培及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试验,让大黄产区从偏远山区扩展到西华、马峡等交通便利的川台地。如今,华亭大黄亩产提升15%,药农每亩增收800元,那块蒙尘的“金字招牌”重新焕发光彩。

在独活种植区,他发现药材品质因自繁自育严重退化。于是和团队开展提纯复壮试验,在田间地头搞起“选美大赛”——逐株筛选健壮植株,记录上百项生长数据。总结出的独活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让独活亩产提高10%,彻底解决了品种退化难题。“现在咱华亭独活,根粗、油性足,药商抢着要!”山寨乡种植户白芸霞的笑脸,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薪火相传,科技星火正燎原

“马老师,我家黄芪叶子有褐色斑点是咋回事?”“马老师,土壤湿度有点高,会不会影响产量?”“马老师,我家独活出苗不好,能帮我看看吗?”除了下地指导,马杰的电话也会时不时响起,每次遇到老乡请教的问题,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技术要点,遇到电话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约好时间下地“诊疗”。他把培训课堂搬进药田,蹲在垄间手把手教农户修根施肥;他编印5000余份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让不识字的药农也能照着“图谱”种药。在人社局和农广校的培训班上,他用方言讲解的“药材经”总能引来阵阵笑声:“独活育苗就像养娃娃,得给它铺好‘褥子’(有机质),盖好‘被子’(麦草),喂足‘奶水’(基肥)!”年复一年,上千人次的培训量,让他的声音传遍华亭的沟沟壑壑。

如今的马杰,又有了新的“野心”。他盯着林下经济的新赛道,琢磨着“药—林—粮”复合种植模式,想让药材在树林下“蹭”着阳光生长;他正和高校合作研发微生物有机肥,要给华亭药材定制“营养套餐”;他还在谋划独活的品种选育,“十年内,咱华亭独活要拥有自己的‘户口本’!”说这话时,他眼里的光比药田的露珠还要亮。

从关山林缘到川台沃野,马杰的脚印早已融入华亭的药田阡陌。他用科技之手擦亮了“华亭大黄”的金字招牌,用创新之光照亮了药农的致富路。在陇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位扎根泥土的农艺师,正让中药材产业像他培育的药材一样,在沃土中不断拔节生长,绽放出最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 : 兰天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药材“开”出富农“千金方” ——记华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马杰
时间:2025-06-09 15:10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有这样一位“药材守望者”,他把实验室搬到山野地头,让论文在药田沃土中生根,用科技钥匙打开了道地药材的产业密码。他就是华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马杰,一位用十五年光阴在陇原药乡书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践行者。

坚守初心,誓做药乡追梦人

2011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当大多数同龄人奔向城市时,从甘肃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毕业的马杰,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背起帆布包走进华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始从事中药材培育及产业发展工作。

“华亭可是药材宝库,可老乡们守着宝山换不来好收入,我想帮帮他们。”这句朴素的感慨,成了他扎根基层的初心。2019年,年仅33岁的他便拿下高级农艺师职称,成为当地最年轻的中药材栽培技术能手之一。更难得的是,2020年他通过全省第六批“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走进兰州大学研修,结业时省委组织部那份“优秀”的考核评价,恰似给这片药乡递上了一张沉甸甸的“科技名片”。

攻坚破难,田间地头写春秋

科研之路没有坦途。当马杰第一次走进羌活种植户的田垄时,药农桑育林蹲在地里直叹气:“这药育苗就得两年,投入高得咋办!”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后5年,马杰扎进马峡镇蒋庄村试验田,像破译密码般研究羌活种子的休眠规律。凌晨的露水打湿过他的笔记本,盛夏的骄阳晒脱过他的皮肤,终于发现在秋季种子采收后用鲜种育苗,利用冬天的自然低温打破种子休眠,这项突破将羌活育苗周期从两年缩至一年,每亩地直接省下600元成本。“马老师的技术,让羌活成了‘短平快’的致富药!”药农胡建国的话里满是感激。

比攻克技术难题更难的,是守护濒危药材的“生命密码”。国家保护植物桃儿七含抗癌成分鬼臼素,却因野生资源枯竭濒临灭绝。为此,马杰和同事在关山深处的马峡镇苍沟村大马滩一蹲就是6年,从种子催芽到野生抚育,摸索出了全套人工育苗技术。 

当第一批桃儿七幼苗在仿生环境中舒展新叶时,他蹲在苗床前像看见新生儿般欣喜:“这不仅是在种药材,更是在救物种!”如今,那片位于大马滩的野生抚育基地,已成为濒危药材的“避风港”“安全屋”。

“华亭大黄”曾是国家地理商标的金字招牌,却因种植技术滞后面临消亡危机。2012年,马杰在燕麦河村看到成片荒芜的大黄地,农户无奈地说:“山地种不了,川地不会种,只能撂荒。”这句话刺痛了他。此后3年,他在川台地建起十多个试验点,像照料孩子般记录大黄生长的每个数据。最终《大黄川台地丰产栽培及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试验,让大黄产区从偏远山区扩展到西华、马峡等交通便利的川台地。如今,华亭大黄亩产提升15%,药农每亩增收800元,那块蒙尘的“金字招牌”重新焕发光彩。

在独活种植区,他发现药材品质因自繁自育严重退化。于是和团队开展提纯复壮试验,在田间地头搞起“选美大赛”——逐株筛选健壮植株,记录上百项生长数据。总结出的独活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让独活亩产提高10%,彻底解决了品种退化难题。“现在咱华亭独活,根粗、油性足,药商抢着要!”山寨乡种植户白芸霞的笑脸,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薪火相传,科技星火正燎原

“马老师,我家黄芪叶子有褐色斑点是咋回事?”“马老师,土壤湿度有点高,会不会影响产量?”“马老师,我家独活出苗不好,能帮我看看吗?”除了下地指导,马杰的电话也会时不时响起,每次遇到老乡请教的问题,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技术要点,遇到电话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约好时间下地“诊疗”。他把培训课堂搬进药田,蹲在垄间手把手教农户修根施肥;他编印5000余份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让不识字的药农也能照着“图谱”种药。在人社局和农广校的培训班上,他用方言讲解的“药材经”总能引来阵阵笑声:“独活育苗就像养娃娃,得给它铺好‘褥子’(有机质),盖好‘被子’(麦草),喂足‘奶水’(基肥)!”年复一年,上千人次的培训量,让他的声音传遍华亭的沟沟壑壑。

如今的马杰,又有了新的“野心”。他盯着林下经济的新赛道,琢磨着“药—林—粮”复合种植模式,想让药材在树林下“蹭”着阳光生长;他正和高校合作研发微生物有机肥,要给华亭药材定制“营养套餐”;他还在谋划独活的品种选育,“十年内,咱华亭独活要拥有自己的‘户口本’!”说这话时,他眼里的光比药田的露珠还要亮。

从关山林缘到川台沃野,马杰的脚印早已融入华亭的药田阡陌。他用科技之手擦亮了“华亭大黄”的金字招牌,用创新之光照亮了药农的致富路。在陇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位扎根泥土的农艺师,正让中药材产业像他培育的药材一样,在沃土中不断拔节生长,绽放出最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 : 兰天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Baidu
xk星空体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