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从“跪着种辣椒”到“坐着种辣椒”的科技跃迁

  • 时间:2025-05-11 15:26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初夏时节,在灵台县上良镇荣旺村春播露地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里,朝天椒移栽奏响了独属于这个季节的机械化交响曲。两名村民化身“投手”,坐在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红色栽苗机里,以每日15亩的速度在田垄间划出笔直的绿线,随着栽植器的精准起落,一株株辣椒苗扎根沃土,在晨光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

“往年这时候,全村老少得在地里忙活大半个月,大家弯着腰跪在地上栽种,到后面膝盖磨得红肿!”荣旺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姚志成站在田垄边,通过手机APP,实时跟进农机运作时的各项数据,他感慨道,今年4台栽苗机让村里700亩辣椒的移栽周期从30天压缩至15天,效率提升60%。合作社农机驾驶员张从生轻点驾驶座右方的屏幕解释:“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带有高精度定位模块,行距误差很小。”说话间,栽苗机自动调整行进方向,在田头划出优美的弧线。

记者了解到,机械化作业降低了人工成本,每亩还能节约3个工时。64岁的村民杨爱世正为栽苗机添苗,他笑得豁达。“家里6.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在这打工每天还能挣120元。”老人边整理苗盘边说,村里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下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而辣椒栽植要经过起垄、覆膜、浇定根水、铺滴灌带四道工序,工序一环套一环,通过栽苗机一次性就都完成了,省时又省力。

据了解,过去,荣旺村的辣椒种植受限于土地分散、管理粗放,村民需起早贪黑人工劳作,效率低且收益有限。2022年,该村被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按照“整村一块田、产业连成片”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的“巴掌田”,建成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化农田,并全部栽植豫粒K8号朝天椒。“土地整合后,机械可以直接开进田里,保底收购价每斤1.96元,流转费加务工再加分红,收入比单干多三成!”村民赵秀兰的账本里,写满“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安全感。“订单农业筑牢风险防线,大数据平台汇聚的种植参数,已为来年规划埋下科技伏笔。”灵台县上良镇镇长曹亚军说。

“栽苗机机头的浇水桶也是结合当地实际,经过合作社农机手们改良的产物。”曹亚军介绍,改良前一桶装250斤水,改良后一桶装500斤水,每亩用水从4桶减至2桶,大大节省了时间。当阳光穿透水桶,在田垄折射出七彩光斑,仿佛为大地戴上水晶项链。农机深松作业打破土壤板结,精准灌溉每一株辣椒苗,黄土高原的每一滴水都被“榨”出最大价值。

荣旺村耕作方式的跃迁,是上良镇打造“杨北路种养循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带”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上良镇突出设施和露地蔬菜两个重点,坚持规模化发展与精准帮扶并重,采用“基地种植+农户散种”的模式,在全镇种植春播露地蔬菜1100亩。高效经营70座设施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菠菜、西红柿等高附加值蔬菜,通过集约化生产、订单化销售和就近就便劳务输转等措施,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此外,积极引导、动员农户复垦宅旁荒地、闲置桩基等零散地块67亩,种植番茄、辣椒等时令蔬菜,全面发展“微菜园”经济,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户内收入。

目前,全镇蔬菜产业已形成“春有设施精品、夏有露地时鲜、秋有复种储备”的四季供应格局,年均产量突破0.6万吨,吸纳群众就近就便务工0.4万人次,实现村集体增收84万元、农户增收120余万元。“等10月份辣椒采收完,再采用两年三茬模式种植粮食作物。既规避市场风险,又延长农机使用周期。”曹亚军说。

暮色中,植保无人机掠过新栽椒田,在晚霞里洒下金色雾帘。这一幕,与以前“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传统种植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上良镇用科技与创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新路径,交出了乡村振兴的“火辣答卷”。“小辣椒也能做成大文章,我们要让更多乡亲‘坐着’把日子过红火!”曹亚军说。(记者:齐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跪着种辣椒”到“坐着种辣椒”的科技跃迁
时间:2025-05-11 15:26

初夏时节,在灵台县上良镇荣旺村春播露地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里,朝天椒移栽奏响了独属于这个季节的机械化交响曲。两名村民化身“投手”,坐在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红色栽苗机里,以每日15亩的速度在田垄间划出笔直的绿线,随着栽植器的精准起落,一株株辣椒苗扎根沃土,在晨光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

“往年这时候,全村老少得在地里忙活大半个月,大家弯着腰跪在地上栽种,到后面膝盖磨得红肿!”荣旺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姚志成站在田垄边,通过手机APP,实时跟进农机运作时的各项数据,他感慨道,今年4台栽苗机让村里700亩辣椒的移栽周期从30天压缩至15天,效率提升60%。合作社农机驾驶员张从生轻点驾驶座右方的屏幕解释:“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带有高精度定位模块,行距误差很小。”说话间,栽苗机自动调整行进方向,在田头划出优美的弧线。

记者了解到,机械化作业降低了人工成本,每亩还能节约3个工时。64岁的村民杨爱世正为栽苗机添苗,他笑得豁达。“家里6.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在这打工每天还能挣120元。”老人边整理苗盘边说,村里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下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而辣椒栽植要经过起垄、覆膜、浇定根水、铺滴灌带四道工序,工序一环套一环,通过栽苗机一次性就都完成了,省时又省力。

据了解,过去,荣旺村的辣椒种植受限于土地分散、管理粗放,村民需起早贪黑人工劳作,效率低且收益有限。2022年,该村被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按照“整村一块田、产业连成片”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的“巴掌田”,建成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化农田,并全部栽植豫粒K8号朝天椒。“土地整合后,机械可以直接开进田里,保底收购价每斤1.96元,流转费加务工再加分红,收入比单干多三成!”村民赵秀兰的账本里,写满“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安全感。“订单农业筑牢风险防线,大数据平台汇聚的种植参数,已为来年规划埋下科技伏笔。”灵台县上良镇镇长曹亚军说。

“栽苗机机头的浇水桶也是结合当地实际,经过合作社农机手们改良的产物。”曹亚军介绍,改良前一桶装250斤水,改良后一桶装500斤水,每亩用水从4桶减至2桶,大大节省了时间。当阳光穿透水桶,在田垄折射出七彩光斑,仿佛为大地戴上水晶项链。农机深松作业打破土壤板结,精准灌溉每一株辣椒苗,黄土高原的每一滴水都被“榨”出最大价值。

荣旺村耕作方式的跃迁,是上良镇打造“杨北路种养循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带”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上良镇突出设施和露地蔬菜两个重点,坚持规模化发展与精准帮扶并重,采用“基地种植+农户散种”的模式,在全镇种植春播露地蔬菜1100亩。高效经营70座设施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菠菜、西红柿等高附加值蔬菜,通过集约化生产、订单化销售和就近就便劳务输转等措施,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此外,积极引导、动员农户复垦宅旁荒地、闲置桩基等零散地块67亩,种植番茄、辣椒等时令蔬菜,全面发展“微菜园”经济,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户内收入。

目前,全镇蔬菜产业已形成“春有设施精品、夏有露地时鲜、秋有复种储备”的四季供应格局,年均产量突破0.6万吨,吸纳群众就近就便务工0.4万人次,实现村集体增收84万元、农户增收120余万元。“等10月份辣椒采收完,再采用两年三茬模式种植粮食作物。既规避市场风险,又延长农机使用周期。”曹亚军说。

暮色中,植保无人机掠过新栽椒田,在晚霞里洒下金色雾帘。这一幕,与以前“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传统种植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上良镇用科技与创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新路径,交出了乡村振兴的“火辣答卷”。“小辣椒也能做成大文章,我们要让更多乡亲‘坐着’把日子过红火!”曹亚军说。(记者:齐荣 

Baidu
xk星空体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