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农”墨重彩促振兴——我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践纪实

  • 时间:2025-09-22 09:08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平凉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泾汭河川区的蔬菜大棚里,新鲜番茄正装箱发往外地;静宁的矮化果园中,果农忙着调试水肥设备;平凉红牛产业园的屠宰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

去年以来,我市紧扣“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以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统揽“三农”发展,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做强牛果菜、衔接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走出了一条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的精品农业发展新路,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链条完整、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要让精品农业落地,顶层设计是关键。我市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创新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全面落实推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共争取省级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项目13个,总投资2.52亿元,统筹安排1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论证储备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项目282项,总投资24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近120亿元,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全产业链布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走进崆峒区白水镇的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自动化饲喂系统正在精准投喂,毛色鲜亮的平凉红牛在标准化栏舍中悠闲进食。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着牛只生长状况,饲草料棚区、粪污处理区等功能分区科学布局。

今年上半年,平凉红牛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扩繁计划。目前已命名万头产业强镇22个、千头养牛专业村67个,建成规模养牛场369个,扶持养牛大户1.68万户。全市牛饲养量达73.32万头、出栏量22.4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93%和8.8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除了红牛产业,我市其它特色产业都在以“全链条思维”推动提质。

静宁苹果产业突出“改老园、建新园、强链条”,更新改造老旧果园15.9万亩,矮化密植果园面积突破30万亩,建设水肥一体化果园11万亩,总结出高原干旱地区矮化密植栽培的“平凉模式”;

蔬菜产业坚持生产园区化、单品规模化,以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加快“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7.6万亩,同比增长5.5%;

马铃薯产业建立“庄薯”系列脱毒种薯繁育基地30万亩;

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9.8万亩,同比增长11.9%;

……

从蔬菜到苹果,从肉牛到薯药,平凉的全产业链布局已覆盖各大特色产业。去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5.76万头,苹果产量254万吨,蔬菜产量88万吨,马铃薯产量117万吨,中药材产量3.68万吨。

为让产业链“强起来”,平凉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核心抓手,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5户,年经营收入超80亿元。

今年扶持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线23条,农产品冷藏保鲜储藏能力达到139.5万吨,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5%,基本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发展格局。

眼下,崆峒区(肉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静宁和庄浪苹果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13个牛、果、菜产业链项目已完成投资42.3亿元。“苹果+休闲采摘”“红牛+文旅体验”“蔬菜+田园观光”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全产业链布局正让平凉现代农业既“有规模”,更“有效益”。

品牌化营销,“甘味”农产品飘香四海

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农业品牌“叫得响”“土特产”才能“卖得俏”。

在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智能叉车往来穿梭,工人们熟练地将印有“静宁苹果”地理标志的精品苹果装箱,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

不止红六福果业,我市正以“甘味”品牌为核心,织密一张“公用品牌+企业商标”的品牌网。“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稳步推进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16个企业商标品牌新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全市“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达到63个。

为了让品牌“立得住”,当地把标准落到了田间地头,累计制定124项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从苹果套袋时间到红牛饲喂配比,都有明确“标尺”;“庄浪马铃薯”“华亭大黄”“华亭独活”接连拿下国家地理标志,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16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49个,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品牌的底气,更来自干净的产地环境。在华亭市保农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霍涛穿梭在果园间。“苹果种植是个技术活。”霍涛指着果树上的套袋说,“别看这小小的纸袋,它能有效防止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还能让果面更光洁,提高商品率。”

我市因地制宜推广“粮-饲-畜-肥-果(菜)”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5.4%,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就连田间灌溉都用智能水肥系统,既省水又减少化肥浪费,从源头守住了“甘味”的品质底线。

为了让品牌“走出去”,我市摸索出“展会+展厅+电商”的组合拳。去年以来,带着“甘味”标识的农产品先后亮相“甘味入湘”“甘味入津”等50多场国省级展会,累计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农特产品专卖店、直营店和农超专柜300多家,在电商平台新设旗舰店16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36亿元,完成消费帮扶6.64亿元。不仅如此,“甘味”还飘出了国门。静宁县新增的12家出境水果基地里,经过检验检疫的苹果正装箱发往哈萨克斯坦;平凉红牛的冷鲜分割肉通过出口食品企业认证,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截至2024年,全市新增30家出境水果基地、4家种植养殖基地和4家出口食品企业,产品卖到25个国家和地区,鲜活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80%以上,仅苹果出口就达2.1亿元。

科技创新赋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崇信建崇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长新园区,460.5亩果树依山势整齐排列,园区主管王彦伟正带着工人调试水肥一体化设备的传感器:“以前施肥靠经验,现在测土配方后,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精准撒施,再加上高纺锤树形修剪,果子又大又匀。”

果园里,滴灌管沿着树行铺开,传感器实时传回土壤墒情数据,“比传统漫灌省水三成还多,省下来的成本都能让利给农户。”

不只是果园,设施农业里的科技感更足。在平凉盛立智慧农业公司的智能玻璃温室,串番茄挂满藤蔓,包装车间工人正按标准打包,副总经理张翰元指着中控屏介绍:“温湿度、灌溉量24小时监测,采收前还要过‘糖度检测+农残筛查+感官评价’三关。我们开发的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能把种、管、收全流程数据记下来,农户跟着学、跟着干,种出来的菜不愁卖。”

这样的科技赋能,正在平凉乡村遍地开花。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26项实用技术,上千名科技人员沉到田间,建起56处百亩攻关田、20处千亩示范片、5处万亩示范带。编印发布《平凉市设施蔬菜生产十项主推技术》,引进试种221个蔬菜新品种。积极创建国家级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具熟化定型基地和特色产业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基地建设,强化高效农机、先进智能装备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目前,全市农机拥有量达到12万台、总动力达到173万千瓦,果园管理机械使用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

科技不止“种得好”,更要帮农户“卖得好”。我市积极推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等发展模式,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747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51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400家,农民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41.5%,各类龙头企业覆盖农户21.15万户,将小农户有效嵌入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当中,带动农民群众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如今的平凉,从田间的标准化种植,到车间的精深加工,再到市场上的品牌热销,精品农业的链条越拉越紧。对于平凉的农民来说,地里的庄稼不再是“看天收”,而是有技术、有销路、有效益的“定心丸”;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这条精品农业路,正一步步变成乡村振兴的富民路,踏实又有奔头。

(记者 :杨曼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农”墨重彩促振兴——我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践纪实
时间:2025-09-22 09:08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平凉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泾汭河川区的蔬菜大棚里,新鲜番茄正装箱发往外地;静宁的矮化果园中,果农忙着调试水肥设备;平凉红牛产业园的屠宰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

去年以来,我市紧扣“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以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统揽“三农”发展,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做强牛果菜、衔接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走出了一条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的精品农业发展新路,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链条完整、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要让精品农业落地,顶层设计是关键。我市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创新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全面落实推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共争取省级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项目13个,总投资2.52亿元,统筹安排1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论证储备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项目282项,总投资24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近120亿元,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全产业链布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走进崆峒区白水镇的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自动化饲喂系统正在精准投喂,毛色鲜亮的平凉红牛在标准化栏舍中悠闲进食。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着牛只生长状况,饲草料棚区、粪污处理区等功能分区科学布局。

今年上半年,平凉红牛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扩繁计划。目前已命名万头产业强镇22个、千头养牛专业村67个,建成规模养牛场369个,扶持养牛大户1.68万户。全市牛饲养量达73.32万头、出栏量22.4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93%和8.8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除了红牛产业,我市其它特色产业都在以“全链条思维”推动提质。

静宁苹果产业突出“改老园、建新园、强链条”,更新改造老旧果园15.9万亩,矮化密植果园面积突破30万亩,建设水肥一体化果园11万亩,总结出高原干旱地区矮化密植栽培的“平凉模式”;

蔬菜产业坚持生产园区化、单品规模化,以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加快“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7.6万亩,同比增长5.5%;

马铃薯产业建立“庄薯”系列脱毒种薯繁育基地30万亩;

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9.8万亩,同比增长11.9%;

……

从蔬菜到苹果,从肉牛到薯药,平凉的全产业链布局已覆盖各大特色产业。去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5.76万头,苹果产量254万吨,蔬菜产量88万吨,马铃薯产量117万吨,中药材产量3.68万吨。

为让产业链“强起来”,平凉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核心抓手,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5户,年经营收入超80亿元。

今年扶持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线23条,农产品冷藏保鲜储藏能力达到139.5万吨,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5%,基本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发展格局。

眼下,崆峒区(肉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静宁和庄浪苹果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13个牛、果、菜产业链项目已完成投资42.3亿元。“苹果+休闲采摘”“红牛+文旅体验”“蔬菜+田园观光”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全产业链布局正让平凉现代农业既“有规模”,更“有效益”。

品牌化营销,“甘味”农产品飘香四海

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农业品牌“叫得响”“土特产”才能“卖得俏”。

在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智能叉车往来穿梭,工人们熟练地将印有“静宁苹果”地理标志的精品苹果装箱,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

不止红六福果业,我市正以“甘味”品牌为核心,织密一张“公用品牌+企业商标”的品牌网。“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稳步推进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16个企业商标品牌新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全市“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达到63个。

为了让品牌“立得住”,当地把标准落到了田间地头,累计制定124项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从苹果套袋时间到红牛饲喂配比,都有明确“标尺”;“庄浪马铃薯”“华亭大黄”“华亭独活”接连拿下国家地理标志,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16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49个,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品牌的底气,更来自干净的产地环境。在华亭市保农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霍涛穿梭在果园间。“苹果种植是个技术活。”霍涛指着果树上的套袋说,“别看这小小的纸袋,它能有效防止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还能让果面更光洁,提高商品率。”

我市因地制宜推广“粮-饲-畜-肥-果(菜)”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5.4%,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就连田间灌溉都用智能水肥系统,既省水又减少化肥浪费,从源头守住了“甘味”的品质底线。

为了让品牌“走出去”,我市摸索出“展会+展厅+电商”的组合拳。去年以来,带着“甘味”标识的农产品先后亮相“甘味入湘”“甘味入津”等50多场国省级展会,累计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农特产品专卖店、直营店和农超专柜300多家,在电商平台新设旗舰店16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36亿元,完成消费帮扶6.64亿元。不仅如此,“甘味”还飘出了国门。静宁县新增的12家出境水果基地里,经过检验检疫的苹果正装箱发往哈萨克斯坦;平凉红牛的冷鲜分割肉通过出口食品企业认证,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截至2024年,全市新增30家出境水果基地、4家种植养殖基地和4家出口食品企业,产品卖到25个国家和地区,鲜活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80%以上,仅苹果出口就达2.1亿元。

科技创新赋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崇信建崇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长新园区,460.5亩果树依山势整齐排列,园区主管王彦伟正带着工人调试水肥一体化设备的传感器:“以前施肥靠经验,现在测土配方后,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精准撒施,再加上高纺锤树形修剪,果子又大又匀。”

果园里,滴灌管沿着树行铺开,传感器实时传回土壤墒情数据,“比传统漫灌省水三成还多,省下来的成本都能让利给农户。”

不只是果园,设施农业里的科技感更足。在平凉盛立智慧农业公司的智能玻璃温室,串番茄挂满藤蔓,包装车间工人正按标准打包,副总经理张翰元指着中控屏介绍:“温湿度、灌溉量24小时监测,采收前还要过‘糖度检测+农残筛查+感官评价’三关。我们开发的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能把种、管、收全流程数据记下来,农户跟着学、跟着干,种出来的菜不愁卖。”

这样的科技赋能,正在平凉乡村遍地开花。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26项实用技术,上千名科技人员沉到田间,建起56处百亩攻关田、20处千亩示范片、5处万亩示范带。编印发布《平凉市设施蔬菜生产十项主推技术》,引进试种221个蔬菜新品种。积极创建国家级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具熟化定型基地和特色产业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基地建设,强化高效农机、先进智能装备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目前,全市农机拥有量达到12万台、总动力达到173万千瓦,果园管理机械使用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

科技不止“种得好”,更要帮农户“卖得好”。我市积极推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等发展模式,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747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51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400家,农民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41.5%,各类龙头企业覆盖农户21.15万户,将小农户有效嵌入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当中,带动农民群众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如今的平凉,从田间的标准化种植,到车间的精深加工,再到市场上的品牌热销,精品农业的链条越拉越紧。对于平凉的农民来说,地里的庄稼不再是“看天收”,而是有技术、有销路、有效益的“定心丸”;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这条精品农业路,正一步步变成乡村振兴的富民路,踏实又有奔头。

(记者 :杨曼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Baidu
xk星空体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