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与阅读同行
衡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终究要回到书香氤氲的阅读场景里。
2024年以来,我市以打造“书香平凉”品牌为抓手,以服务读者为根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善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氛围,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打造了时时能阅读、处处可阅读、人人享阅读的书香城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各级图书馆新增藏书2.2万余册,数字资源扩容至22万页,有声图书达2TB容量。建成“图书馆+旅游”服务体系,设置崆峒文献专题库1个,深度挖掘崆峒文化和崆峒山文旅融合内涵,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对接新华书店、商场等机构,共建公共阅读场所15个,配套全民阅读志愿服务站,推进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开发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养生壶、蓝染、书签等文创产品12个。
近日,在崆峒区御景华府小区的智慧微图书馆前,市民王爱琴轻点屏幕,不到30秒就借到了心仪已久的《平凉记忆》丛书。“这个会‘吐书’的柜子真方便,遛个弯的功夫就能借还书,连我这样的老太太都能操作。”她笑着向记者展示自己刚刚借到的书籍。转过街角,在市图书馆儿童阅读体验室,一个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正在《昆虫记》绘本的世界里探险,银铃般的笑声与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画面,恰似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
“我们坚持以数字阅读助推全民阅读迭代升级,推广使用‘百草堂’‘读者’等产品,数字图书资源总量达到500万册,打造数字图书馆和VR、人工智能网上图书馆,丰富读书场景,让市民在‘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的变化中获得全新阅读体验。”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以“全方位开放、全公益服务、全社会共享”为服务方针,建立“藏、借、阅、查”一体化服务模式,红色书屋、借阅室、盲人阅读室、儿童阅读体验室等21个对外服务窗口免费开放,阅览座位1115个。
我市把全民阅读作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书香平凉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平凉的实施意见》《平凉市2024年全民阅读活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制定交流互鉴、图书互换、结对共建等10项措施,推行图书漂流、阵地共建、信息共享模式,为全民阅读、书香平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市图书馆首次开启夏季夜间延时服务,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80小时,节假日不休息,全年接待读者30万人(次)、持卡读者共计1.73万人,总藏量达34万册,书标、条码、馆藏章等加工统一规范,排架正确率99%;文献流通量3.3万册(次),8家图书馆分馆、流通站及新型阅读空间流通图书4000册(次);线上线下开展各类讲座、展览、阅读推广等活动150余场,浏览参与人次达10万。
相比书店、图书馆,涌现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因借阅更为方便快捷,深受大众喜爱,它们有效地满足了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需求,让公共阅读服务深入城市肌理。
走进崆峒区金润国际购物中心,一眼便能看到位于一楼大厅的便民阅读服务点。这里摆放着各类书籍,从文学经典到时尚杂志,应有尽有。阅读区域设有舒适的座椅和柔和的灯光,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的阅读环境。“这里很方便,书籍种类也多,让我在购物、吃饭之余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市民张莹告诉记者。
从机关书屋到农家书屋,从城市阅读空间到实体书店,这个春天,平凉的每本书都在讲述生长的故事,当读者坐在柳湖边合上最后一页书,抬头看见柳絮纷飞如雪,忽然明白:这座城市最美的春色,原来藏在翻动的书页之间。
(记者 : 杨曼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